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师 魂
字体:【 】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6-11   阅读次数:

——记云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陶富明同志
       
        面对歹徒劈来的铡刀,他奋不顾身,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撼人心魄、感天动地的一瞬间——他,就是英雄教师陶富明。
        陶富明,男,苗族,1940年3月生,1958年9月参加工作。曾先后在麻栗坡县董干镇回龙小学、耿家丫口小学、邱家坪小学任教,1984年3月至1987年8月任回龙小学校长,1996年8月退休后返乡,居住在麻栗坡县董干镇回龙村委会斗笠湾村小组。2008年7月12日,因制止本村村民行凶杀人被砍中脑部英勇牺牲,2009年3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面对歹徒  奋不顾身
        2008年7月12日晚,麻栗坡县董干镇回龙村委会斗笠湾村小组村村民杨文才、杨文祥、杨文光3兄弟叫本村村干部到杨文祥家, 就3兄弟因种粮补贴分配问题发生争执一事进行协调解决。协调过程中,杨文光因不满村干部的调解处理,将矛头转向村干部,与村干部发生激烈争吵。被激怒的杨文光找来铡刀欲对村干部等人行凶,见势不妙的杨文祥急忙上前劝阻,丧心病狂的杨文光不听劝阻,反而挥刀向杨文祥狠狠砍去,杨文祥被砍成重伤倒在血泊中。就在杨文光继续挥刀行凶之际,闻讯赶来的陶富明老师奋不顾身冲上去用血肉之躯挡住了劈下来的铡刀,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自己却被铡刀砍中脑部当场牺牲。
        英雄教师陶富明带着人们无尽的哀思和惋惜离开了人世,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留在人们心中的深刻记忆却难以磨灭。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在边陲重镇——董干镇,陶富明是一位耳熟能详的好教师。他在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从教38年,熟悉他的人都说都喜欢用“爱生如子、爱校如家、教学能手”之类的词汇形容他。
在耿家丫口小学任教时,由于班上孩子小,山区路窄泥滑,陶老师养成了一个习惯,不论是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他都坚持早晨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放学后再将学生一个个送回家。陶老师的家里和当时很多穷山沟的人家一样贫困,但他还是竭尽所能关心帮助学生,多次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为贫困学生垫付学杂费。
在回龙小学当校长时,由于校舍年久失修,每逢雨天,教室里就会积满雨水。为改善学校条件,陶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日,自备工具和材料为学校维修校舍。通常一忙就是一整天,别的教职工都回家了,陶老师还在学校忙个不停。学校附近的乡亲看到陶老师这么辛苦、这么爱校,都被感动了,都自发参与维修校舍。
陶老师是苗族,对苗族文化情有独钟,在回龙任教时,他将苗族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和课余文化活动,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课间操——“竹竿舞”、“芦笙舞”,深受学生欢迎。针对苗族村寨许多孩子上学前不会说汉话的实际,创造出“苗语、汉语地方话、汉语普通话”三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形成别具一格的苗族地区教学模式——“三语教学法”,并在全镇苗族地区得到推广取得实效。
退而不休  发挥余热
         “莫道夕阳短,更有桑榆红”。陶老师退休后,利用自身文化优势为村里群众排忧解难,在群众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教师形象。“陶老师是个好心人”群众都这样评价他。在村里,他既是名退休教师,又是群众心目中的“义务监督员、义务辅导员、义务文书、矛盾调解员”。
        “普九”时期,他三番五次到辍学生家中,向家长讲解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苦口婆心劝说辍学孩子重返校园,还从微簿的工资中拿出部分资金资助特困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家长,提高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为“普九”做“义务监督员”。曾被他动员返校后高中毕业的杨兴忠提起陶老师至今还充满感激之情:“要不是陶老师多次动员我父母,劝我读书,只是小学毕业的我不可能在厂里当上技术工!”
        在村里,陶老师义务辅导孩子功课,辅导群众农业生产知识,为群众写对联、困难申请书等。几年来,他为百姓写的申请有数十份,对联上百副,辅导群众农业生产知识数十次。他还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到回龙村委会所辖的学校,走访看望师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向学校提意见、建议,为家乡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余热。
        平日里,村里哪里闹矛盾,哪里就会出现陶老师的身影。他常与矛盾双方讲法律、讲道理,化解群众矛盾、排除其纠纷。一位姓杨的村民回忆: 2003年,他和妻子经常吵架,多次闹离婚,经过陶老师耐心劝导,夫妻俩终于和好如初,维系了美满幸福的家庭。为减少村里的矛盾纠纷,他在相邻村寨组织“竹竿舞”、“芦笙舞”、“铜鼓舞”等文艺表演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进群众间友谊,推动乡村和谐稳定。
        陶老师走后,人们万分惋惜,自觉排成长长的队伍为他送行,队伍中有他的亲朋好友、邻村群众,不远千里赶来的学生……在悼词中,人们这样写道:他把炽热的爱和满腔心血全部倾注在农村教育事业上,以他一生的实践,谱写了一曲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赞歌。他在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退休在乡村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他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用生命谱写了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英雄诗篇,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不朽的师魂。他虽然离去了,但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